区块链不好落地?腾讯云用区块链做了这些事

十年前,随着比特币的推出,区块链在科技领域突如其来。它的首次引入致使许多企业领袖将区块链和加密数字货币视为同义词。事实上,区块链的价值主张远比加密数字货币丰富得多。区块链技术到底是什么?有何价值?又有哪些具体的应用?本文是腾讯云区块链专家李亮&王乐庆老师在「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沙龙online」的分享整理,将从区块链的技术与价值入手,分享腾讯云区块链的应用与技术思路,以及至信链产品方案与应用场景。

点击视频查看完整直播回放

一、区块链技术与价值

1. 区块链的前生

人类的技术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利用能量,第二类是对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第一类是利用能量。比如人类发明了火、发明了轮子、内燃机、原子弹,得以对能量进行进一步的处理,让我们能够支配的能量越来越大。另一类技术是我们对当前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管理,继而提高协作能力,提高生产力。

举个例子,我们发明的纸让我们可以记录信息、保存信息;发明的通信网络,可以对更大的信息进行处理和交互;发明了互联网,让我们把信息的运用做到了登峰造极。

再往前进一步,我们发明了区块链技术,其实也是对信息进行更进一步的一种处理。所以区块链技术在我们人类的发展当中,属于我们所说的第二类 —— 信息处理技术。

很多人会问什么是区块链,这里可以先举一个比较轻松带有调侃意味的例子。

沈阳某小区有 32 位车主,为了防止外部的车辆进入小区占领车位,他们用了 32 把锁锁住了这个门。有网友对此事调侃说:这不就是一个区块链?

虽然是调侃,但这个故事和区块链有着很相似的内涵。

第一点就是说我们用 32 把锁把它串起来,我进出门的时候只需要我是一个分布式的状态,不需要一个看门的大爷帮我开门。这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一种理念体现。

第二点就是进出门时的准入机制。其实我是拿了一把钥匙,钥匙可以理解为区块链中很重要的私钥的概念,我有一个私钥就可以有权限去获取一些我的准入准出,这其实和整个区块链的准入准出机制比较相似。

第三点,我们可以看到锁,前后紧密相连,这和区块链的链式结构很相似。区块链,顾名思义就是很多区块链在一起。

这个调侃的例子引出了很多区块链的一些特性。区块链这项技术很神奇,其不同于5G、AI等是生产力属性的技术,可以很明确的提高某一方向的效率,如5G提高网络传输的速度,如AI在机器视觉识别方面提高了效率,区块链属于一种组织技术或者说制度技术,站在一个个体的角度上很难衡量其价值,而站在全局的角度上就会发现其独特价值。

如同市场经济一般,站在一个个体的角度上很难说清楚其原理及价值,但是站在人类全局看来,市场经济这张无形的大手发挥了及其强大的价值。区块链在监管初期空白或不足的阶段被很多不法分子用于非法集资、诈骗等非法场景,在监管逐步完善后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大型科技公司开始在数字领域、实体领域落地应用,为用户及企业创作价值,降低成本。

所以我们也能看到,区块链是一项非常有争议的技术。那么区块链究竟是怎么样诞生,然后怎么样成长为一个现在这种统一的有标准的一项技术?

我们可以看到区块链不是一个新的技术,因为技术的进步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一实现的,区块链也不例外。

区块链是由多项技术融合成的一个技术体系。比如说 1985 年,莱利斯•兰伯等人提出拜占庭将军问题,Neal Koblitz 等人首次将椭圆曲线应用于密码学;1995 年尼克萨博提出了智能合约的概念,后续发明了点对点的 P2P 技术工作量证明机制。

直到 2008 年,中本聪在密码学的社区里发表了《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这也才标志着区块链技术的诞生。

所以大家问区块链什么时候诞生,可以回答 2008 年,但因为 2009 年才正式上线,所以回答 2009 年也可以。

2. 区块链关键技术体系

我们前面提到一点,区块链是一个组合技术,那么它究竟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我们可以把它抽象为 5 大部分。

首先是动态主网,也叫 P2P 网络。

我们知道区块链是分布式的,它由一个个节点或一个个服务器组成,那么动态组网、P2P 网络就是多个节点之间如何交互、如何通信。

往上是块链数据结构。区块链顾名思义,有块有链,其实它是一种块链数据结构组成的一个防篡改数据结构。

第三部分是共识机制。也就是多个节点都平等的参与,如何对统一的一个信息账本达成一种共识,维护这种时间顺序一致性,就是靠共识机制实现的。

第四部分就是密码学技术。比如区块链的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等等。

第五部分是智能合约。我们得以对一个信息或者一段代码进行可信的执行,进行不可篡改的执行,是借助智能合约来实现的。

这 5 大部分组成了现在的区块链技术。

3. 什么是区块链?

了解完技术背景后,我们需要对区块链下一个定义 —— 什么是区块链?

我们一般会说区块链是一种防篡改、可追溯、共享的分布式账本技术(DLT)。那么它的本质就是一种技术,防篡改、可追溯共享是它的重点特性。

我们可以看到防篡改其实是有一种多节点冗余存储以及密码学加密,包括工作量证明机制来保证它的防篡改。

比如多节点冗余存储,我在节点 1 存储了这个信息,那么每一个节点都会同样存储这个信息。如果节点 1 修改了这个信息,剩下的 5 个节点还是有这个信息的。它们会发现你修改了这个信息,判定你是恶意节点,会把你踢出网络或者判定你不诚信。靠这样的方式实现防篡改。

可追溯,是因为这个账本只允许写入,不允许删改,所以说每个信息都是可追溯的,只要写入了信息就不可以改,都是在链上某个时间内存在的。

共享。前面也说到这种冗余存储,每个节点上都会有一份这个数据,所以说它的数据是实现多节点共享 。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比较基础的现象,就是我们传统的信息记录方式。最开始我们只用壁画去记录一些信息,后期我们发明了纸、再到发明互联网,我们所有的信息记录的方式都是中心化的,就是由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来维护一个账本或者维护一套信息。

到区块链出现以后,我们会发现记录账本或者记录信息,是可以由多人参与进去的,这个其实是现在区块链技术在记录信息方面一个很大的不同。

以前是一个人参与,现在由多个人参与互相之间的监督、共识,导致这个数据可以实现防篡改的特性。那么区块链的记账方式和传统的中心化数据库的记账方式会有什么不同?我们来看一个对比。

以银行转账为例。比如说我转给李亮老师一笔钱,其实是我发起一个转账请求,银行作为中心化账本的维护者,他在账本上修改相关的数据,然后李亮老师在查这个数据的时候就发现这个数据已经改过来了,那么这就是一个“改”的状态。

我们再看一下区块链的转账是一个什么逻辑。区块链转账的步骤会分的比较多,比如说我还是转账给李亮老师,我会先在我的本地,比如在我的服务器或者手机上新建一笔交易,那么我要转给亮老师多少钱,我会通过 P2P 网络把这笔交易发出去。发布出去之后,网络中的一个个的区块链节点会收到这笔信息,然后会进行验证。首先验证我是不是我、我的签名是否正确,另外就是我的余额是否充足。

验证一旦通过后,他们会把交易发到更多的节点上。我们以比特币举例,发布到相应的节点之后,这些节点就开始“挖矿”,也就叫争夺记账的权利。这么多节点究竟谁来记账,这是要有一个挖矿机制来去争夺权利的。

类似于说我们有一个随机数的机制,可能随机到 A 节点,也可能随机到 B 节点。如果随机到 A 节点,那么 A 节点就会有记账权。

那么同时随着 A 节点付出了挖矿的算力之后,也会得到一定的奖励。A 节点会将转“我转给李亮老师 5 块钱”这个信息记录到区块里头,放到链上,那么整个区块前后紧密相连去做到防篡改。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转账机制就是由我一个个体发起,在很多人的参与下共同去完成了信息的记录。这一点和中心化数据库的维护是不同的。

4. 如何防篡改?

防篡改是一个很重要的机制,我们大概可以讲讲区块链是如何做到防篡改。其实一个大的技术原理是用了很多技术的组合。

实现防篡改有三条线。第一个是基于密码学的块链数据结构,将每个区块前后紧密相连,修改其中一个区块就要修改其后的全部区块,增大了篡改难度。

另外一个就是 POW 这种算力的博弈,比特币网络平均每10分钟才能依靠算力产出一个区块,修改一个区块需要全网算力计算10分钟,如果修改多个区块难度更大。

第三个通过多方见证、冗余存储这样的一系列的手段,你修改了一个节点的数据,其他节点还存有真实数据,除非你拥有超过全网一半以上的节点支持,篡改的数据才会被全网共识。

 其实密码学整体的一个设计逻辑或者说机理,就是实现需要付出的代价会大于你篡改之后获得的收益。这种博弈在比特币上的体现也是比较明显的。

5. 区块链的块链结构

区块链究竟什么是区块?是什么链?这张图就是一个比较好的解释。

区块链的英文叫 blockchain,就是一个个block(区块),把它们chain(链)起来。

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块里面有上一个区块的哈希值、本区块的哈希值和时间戳,这就是「区块头」的一个构造。

区块的体或者叫区块的body里面,可以看到一笔一笔的交易,里面就有我转给李亮老师 5 块钱的交易放在里面。我们会把每一个区块做一次哈希,也就是本区块的哈希。如果我们是最早的一个区块,如果下面又要产生一个区块,那么这个区块里就要包含我上一个区块里的哈希,也就是我上一个区块里的唯一摘要包含在里面。

还有就是依次紧密的相连。比如说要修改 block31,那么后面的所有区块的哈希都会发生变动。整个比特币网络你需要平均花 10 分钟,全网才能算出一个区块来,才能计算出一个随机数。

改一个区块就要改后面所有的区块,那么篡改的成本和难度是非常高的。整体大概通过这样一个渊源去实现防篡改。区块每一个前后相连,篡改一个就要篡改后面所有的。以比特币为例,转一次账只要是 6 个区块之后,基本是不存在篡改可能性的,就是这样的一个逻辑。

6. 从信息互联网到价值互联网

我们也来聊一下当前的信息互联网,和有了区块链之后称之为的价值互联网,他们之间的区别会在哪里?也再去思考,互联网的伟大之处究竟在于哪里?

思考之后会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互联网的伟大之处在于信息的传播,互联网实现了信息传播的零成本,这件事情催生了我们的整个网上的娱乐,我们的游戏、我们的美团、我们的共享单车、我们的支付宝,全部都是基于信息传播零成本这一条逻辑下实现的,所以才有当前的这种互联网的繁荣生态。

但信息在互联网上是以复制性的形式去传播的,还有一点就是互联网上的这种信息是非常容易篡改的,里面有一个中心化的数据库,只要有权限的人都可以进行篡改,并且是改的操作,原始的信息是不被保留的,包括信息以复制的形式传播非常容易被泄密,安全程度也比较低。

但当有了价值互联网、有了区块链之后,区块链的防篡改就实现了一个数据在一个时间下的唯一性,以及不可复制性和不可篡改性。这对一个数据来说,数据安全程度是很高的。

区块链的这种唯一性和不可篡改性,可以说实现了资产传播的零成本。原来的互联网我们用来承载信息,区块链我们可能是用来承载价值或者承载资产。

原来我们做的很繁荣的一点是,我们将互联网传播的信息发展到了体制,催生了这么大的这种信息爆炸。那么在未来,我们可以依托区块链,将我们所有的价值、所有的资产去做数字化,数字资产也能进一步的去做数字化,到链上去更快的做资产的流转。我们知道 GDP 就是一笔一笔的交易,如果我们资产流动的速度变快了,那么也可以想象 GDP 会有多快。

假如说可以用区块链这种方式实现价值的流转,我们不需要一个月发一次工资,可能是一分钟发一次。之前买一栋楼很复杂,那么现在可以一千个人、一万个人一起来买一栋楼,还可以把这栋楼拆分出去,那么资产的流动会非常的快,也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是GDP上或者是现实的民生方面。

(1)信息互联网

信息传播趋向零成本:互联网本质是实现信息传播趋向零成本,例如银行间转账、团购、共享单车、游戏、咨询、短视频等等应用,都是实现了信息传播趋向零成本后催收出的新兴应用。

信息易复制、易篡改、易泄露:互联网传播、承载的信息易被篡改、泄密和复制。

比如某作者在网络上发表一篇文章,文章本身很容易就被复制盗取,同时中心化数据库承载的数据也管理员或黑客修改,因此一旦发生纠纷,我们很难使用一个普通电子数据作为证据在司法场景举证,因为该数据的产生时间、归属人、数据本身的内容都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都有很低成本的篡改手段可以实现数据的修改。

(2)价值互联网

价值传播趋向零成本:信息互联网实现了信息传播趋向零成本,区块链的一个伟大特质是可以实现价值传播趋向零成本。

区块链通过私钥操作的机制,可以通过将“身份”与私钥强绑定来确定链上数据的操作人,同时数据上链可以确定唯一性,并且不可篡改。

不仅如此,区块链的特性价值传播场景下能发挥更大作用,价值的传播或者说资产的传播强依赖唯一性、不可篡改性,因为资产不能像数据,可被复制,一个资产是发送转移后就是你多我少的,不能出现双花情况,区块链很好的满足的资产传播所需要的核心要求。

价值互联网具备确定性:

第一,每一笔区块链的操作都需要一个私钥操作,这个私钥紧密关联“身份”,这个身份可以是个人身份也就是自然人身份,也可以是企业身份也叫法人身份。

第二,区块链上写入信息的时间不是由一个中心化服务器决定的,而是由若干个全量参与区块链网络的节点保障的,因此篡改一个服务器的信息没有用。

第三,内容无法被篡改,从Who、When、What三个方面保障信息的确定性。这样的确定性是信息互联网所无法做到的。

价值互联网将由政府部门参与并主导:

信息互联网的繁荣发展是由B端、C端共同驱动的,因为互联网承载的是信息、娱乐、资讯等。但区块链若要大规模应用,我们认为政府需要成为主导力量,因为无论是区块链上“身份”的合法性,链上数据的合法性,都由需要政府部门参与认可。

区块链最大的应用场景是价值(资产)的低成本传递流转,大额资产如房产、证券、土地等上链的数字化,“资产网关”级的部门都是政府部门,因此价值互联网的繁荣需要由政府部门来牵头主导。

当前很多资产的流转传播都需要很高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如果完成社会主流资产的链上数字化后形成我们14亿人口的一个价值传播网络,我们整个经济社会的交易成本将大幅降低,交易效率大幅提升,这将会极大的提升我国的经济活力,创造释放出强大的生产力。

7. 区块链技术分类

区块链的技术分类也比较常规,分成了公有链、联盟链和私有链这几大类,这也是业界比较公认的分类方式。

公有链相较于其他两个最大的区别是,没有准入准出机制,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比如说我们的比特币采矿,你随时可以下载它的整个客户端去部署一个节点加入它或者离开它。因为他是没有任何准入准出机制的。但也因为节点参与的数量众多,所以就造成了他的性能低下。比如说比特币的性能,可能就是 7-8 笔/ 秒。

联盟链会有准入机制,它会是多个机构做一个场景,联合起来有准入机制去做一个业务场景,就会使用联盟链的形式。

私有链就是整个链上每一个节点都部署在自己的机房,作为一个私有链。目前这种应用场景比较有限。

8. 区块链能做什么?

区块链最底层的特性是防篡改,这项技术是人类追寻了很多年才实现的一个逻辑。

古代我们可能就是发一封密信,皇帝要调兵遣将,用龙虎符这些对信件进行“加密”实现防篡改。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输出了极大的成本去防篡改。

现在有了区块链技术,我们发现有很多开源的区块链技术让防篡改这件事情变成了一个低门槛的事情,变得人人都可以接触。这会对整体人类社会带来很大改变。

比如很多数据就代表了信任,比如资产的流转、信用的记录、可信数据的交换等等。

二、腾讯云区块链简介

下图展示了腾讯云区块链产品全景图:

腾讯云区块链是基于腾讯云的云基础设施,向上层搭建了 BaaS平台( blockchain as the service),方便开发者、方便用户快速的搭建区块链。

可支持的链有很多条,比如自主研发的区块链底层平台腾讯云区块链、还有很广泛应用的 Hyperledger Fabric 底层链等,都支持在云端快速低成本的起链。

1. 至信链产品方案与应用场景

对于区块链存证产品,我们先来问一个问题:What?Why?How?

  • 什么是存证:存证是信息存储并证明;
  • 为什么存证:证明一个信息、事件的存在性和真实性;
  • 如何存证:公私钥对,分布式时间戳,账本抗篡改。

具体怎么做存证,需要保证三个 W:Who、When、What。也就是谁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情,需要用这三个维度在链上把它固化下来。

在数字化生活生产下,产生了很多司法存证的需求。这有两大背景:

  • 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纠纷要素普遍线上化
  • 三大互联网电子法院、微法院等电子诉讼平台日益普及,案件线上审理逐步成为常态。

这也导致了三大痛点:

  • 电子数据量大、易篡改、归属难证明、存证成本高等;
  • 电子数据产生、取证、存证、出证、司法适用的全声明周期环节,流程长、环节多、效率低下;
  • 电子证据司法采信度极低。

所以在涉网案件激增的背景下,电子证据必将成为最主要的证据类型。

区块链存证的基础原理有两个:哈希算法与区块链存证原理。电子信息经过哈希算法之后会产生一个唯一固定长度的哈希值,就靠这个原理实现电子数据的一个初级存证。

2. 至信链 + 微法院:线上诉讼的完整形态

至信链的产品定位,就是希望做一条可信的数据通道,将B端、C端、G端的数据在产生时上链固化,可信的通往司法端。微法院是基于微信小程序平台开发的一款法院全流程办案小程序,系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联合项目成果。以前可能需要在法院打官司,现在可以在手机上、小程序上打官司。

至信链+微法院,在未来就可以组成数字化的诉讼手段,数字化的存证到诉讼的闭环。

至信链于 2019 年 7 月 在北京发布。区块链的产品是没有办法一个公司来做的,单一公司做的就会变成一个中心化的产品,所以腾讯联合了北明软件、中国网安等合作共建了至信链的生态服务平台。

腾讯有一个内容生态叫企鹅号,每天产生20 万篇的待确权文章,每日平均10W起侵权,但对外通过律师函进行维权时,存在证据效力不足的问题,诉讼成本高,流程长。如果采用至信链的方案,在发表文章时就上链做存证,并用至信链对侵权的内容进行上链存证,链上就有了相关的明确、可信证据,降低了维权的门槛。

此外还有金融领域的存证流程等,也和知识产权的存证方式类似。

三、至信链技术方案

1. 建链治链

做一个基于联盟链场景的区块链应用,有三种不同的方案。上图中最左边的方案为每个企业都把对应的组织节点建立在自己的数据中心。这种方案,对于企业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每个企业都需要对区块链底层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区块链的运维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才可以实现。

中间的这种解决方案中,各参与的企业可以把自己的节点部署在云上。目前很多云厂商都会提供一站式的区块链解决方案,差不多分钟级就可以把区块链的底层架构部署起来。企业不用关注底层链的部署运维等工作,企业只需要关注自身的业务逻辑如何转为智能合约的代码,这样可以极大的降低企业从传统业务到区块链业务之间的门槛。

但随着企业对区块链了解的程度加深,可能会有把部分节点拉到自身数据中心的需求,也就是第三种方式。把部分节点拉到自身的数据中心,在云上做一些基本的管控,这样可以实现一种完美的结合。

对于不同的区块链搭建模式,也意味着存在不同的管理模式。随着业务的发展,区块链底层组织会不停的扩大。如果所有的参与方组织节点全部部署在自己的数据中心的话,这时候邀请其他参与方加入这个区块链网络相对比较麻烦。各个参与方需要线下交互一些信息,最终完成签名配置,或者各个参与方通过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来管理组织的加入和退出,以链治链。以上两种方法都需要相关的参与企业对区块链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如果绝大多数的参与方都利用云上提供的一些区块链服务,比如全云或者混合部署方式,那么可以充分利用云上提供的一些治理服务,包括业务层治理或者以链治链等,这样可以极大地降低对于参与方企业的技术门槛要求。

所以在做区块链的应用之前,首先需要考虑可能参与到底层链协作的各个企业,然后在依据各个企业的能力,选择一个合适的底层链部署方式。

2. 链上数据

搭建好区块链之后,就需要思考什么样的数据需要上链。区块链的透明性确保,只要把数据上到区块链之后,联盟链中所有的参与方都可以看到相同的内容。那么如何处理隐私数据成为一个问题。

 如果隐私数据和业务无关,就建议隐私数据不要上链,就不会泄露。若部分隐私数据和业务强相关,也有几种方案可以解决。

最基本的是加密上链,加密上链有几种不同的方式:

  • HASH
  • 加密对称
  • 同态加密
  • 零知识证明
  • 其他密码学算法

这几种加密方式分别对应不同的使用场景。HASH这种隐私数据处理方式一般用于存证类场景,链上只需要保证用户持有特定的数据的摘要信息就可以。至信链就是采取HASH上链的方式来处理隐私数据,用户不需要提供涉及隐私的信息,只需要把隐私信息对应的摘要提供到链上就可以。

在供应链金融场景中,一些票据流转信息,相对来说比较隐私,不能让所有人都看到,但是需要让特定的人可以看到。这个时候一般可以通过对称加密把隐私数据进行加密,然后把相关的密钥用非对称的方式提供给授权的参与方。

在一些积分场景中,用户的积分如果直接加密后,相对来说流转起来就比较复杂,这个时候可以采用密码学的同态加密,确保密文和明文操作等于明文和明文操作,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加密和可操作性之间的矛盾。

当然如果我们需要判断特定的值是否在一定范围内,比如银行账户等,这个时候可以引入零知识证明等方法来解决问题。密码学中还有很多其他算法可以处理用户的隐私,这个要具体看特定的业务场景来决定。

如果单纯从区块链应用的角度讲,其实开发者不太需要考虑如何实现这些底层的加密方式。开发者可借助第三方平台已经提供的能力,去选择合适的密码学算法来解决自己的隐私数据问题。

另外就是链上的一些敏感词。这个也是客户关心的问题。客户会问,在链上的数据是不是一定是不可以修改的?

由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的保证,对于已经存在在区块链上的数据,是不可以修改的。这个其实和我们人生比较接近,我们每一个决定,一旦决定后,其实是无法在回到特定的时间节点进行修改的,我们只能在以后对已经存在的事情进行修正,这个就像在区块链的末尾在追加新的区块。所以,敏感词一旦上链后,这些数据将永远存储在链上,无法修改。

由于数据不可以修改,所以做区块链应用需要考虑敏感词过滤,并且这些敏感词在上链之前就需要过滤掉。明文敏感词相对好处理;如果存在密文敏感词,建议可以在联盟链中引入中立监管角色,在上链之前,监管角色拥有密文对应的私钥进行过滤。

 如果没有监管角色,也可以引入一些可信的安全计算硬件进行敏感词的过滤。

第三个部分是数据膨胀问题。

随着业务的发展,区块链上存储的数据越来越多,最终会导致数据膨胀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分成几个方面去考虑。

第一个是从区块链数据本身去考虑。区块链上的的数据有证书、签名还有用户本身的数据。首先不建议把数据量很大的数据上链,因为链上的数据相对来说比较宝贵,建议把较大的数据压缩或者哈希后再上链,减少区块链的大小。另一方面是对区块底层的结构进行压缩。在不改变区块本身安全的前提下,减轻相应节点的存储压力。

第二个是选用可以动态扩容的存储,当节点存储压力存在的时候,可以通过动态扩容底层硬件的方式解决存储瓶颈问题。

如果这些操作都尝试后,我们还可以考虑下区块链的归档。比如通过共识达成一个共识的归档点,这样部分企业只需要存储归档点后的区块数据,这样可以极大的减少链上存储的压力。

3. 链间互联

我们的单个区块链应用,一般存储的是单维度的数据,往往是个数据孤岛。如果需要从多维度展示一个实体的数据,这个需要通过跨链方案来实现。

跨链方案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需要有一个跨链治理平台来处理跨链相关的操作。跨链治理平台包含跨链的身份管理、跨链的服务发现、跨链事务操作等。这些操作相对都较为复杂,也会涉及到不同区块链的不同协议。

所以在开发区块链应用前,需要考虑是否有跨链的需求。如果有跨链的需求,要提前考虑链间互联的问题,确认相关的跨链方案。

4. 技术融合

最后是技术融合的问题,这也是很多企业关注的问题。很多企业会问,区块链是否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答案是否定的。

我个人认为区块链更像是集团军中的特种作战部队,主要是解决一些核心的问题。区块链可以和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等进行融合,去解决业复杂的业务场景问题。

在广义区块链中,区块链技术结合其他技术包括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等能力来打通链下的真实世界和链上的数字世界之间的界限, 让链上的数字世界更真实的反应现实世界。

区块链上每一个数据点,可以理解为现实世界中特定的时间点,结合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这些单独的数据点合在一起,就可以理解为现实世界中连续的单维度时间点。通过跨链技术的整合,可以从单维度时间点变为多维度时间点。随着时间的累积,多维度的连续时间点,就可以具有价值,就会形成最终的价值互联网。

四、Q&A

Q:区块链存证可以在哪些场景发挥作用?

A:第一个是司法存证,目前很多大量的纠纷是在线上发生的,产生的数据就是电子证据,把电子数据转化为电子证据就需要进行存证。另外就是知识产权的存证,如果想证明一个原创作品的所属权,就需要一个时间性的证明。第三点就是溯源。一个全流程的产品,如果想知道是在哪个地方生产、销售,本质上也是借助了信息的存证。

哪些场景需要用到防篡改的特性,哪些场景就会用到存证。

Q:用什么方式可以判定,谁可以绑定下一个区块?

A:在公链里可以有pow、pos等共识算法,在联盟链中一般是通过确定行的共识算法,比如PBFT来决定下个区块的内容。

Q:如果内容上链之后,发现存在违规违禁内容要如何处理?

A:建议所有的上链数据一定要在上链前做敏感词过滤。同时,对于链上的数据,尽量都是加密处理过的。

Q:归档后的区块链数据,转移的签名是否会受到影响?

A:归档是说达成全局共识,全局共识形成区块,然后区块构成一个归档点。部分参与方可以不存储在归档点之前的数据,核心节点仍然存储全量数据。

Q:链上是冗余存储,个人的终端设备中如何存储海量的数据?

A:在联盟链的场景中,联盟的参与方企业提供节点,存储区块数据。客户端只需要调取节点服务,不需要存储数据。

Q:如何保证数据存证前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A:目前是没有任何一个系统可以保证系统中的数据是 100% 真实的。上链前的数据是否被篡改是没办法作保证的,但可以逼近一个真实值。我们不接受传过来一个东西就做存证,接受的是提供一个SDK、一个开发工具包集成到服务端和业务系统,去做API级别的对接。数据实时产生、实时上链,整个过程要求非人为接触,所以能保证数据产生的时候上链,那么这个数据就是证据。未来可能会在部署到存证SDK的客户里面加入一些检测手段,进一步逼近真实性。

Q:区块链在去中心化后,是否还存在中心化的数据库?

A:是有的。区块链上并不会承载所有的数据,只会承载一些核心数据。每个企业自身的数据不需要完全上链,中心化的数据库仍然是存在的。

Q:如何提高区块链生成的速度?

A:目前绝大部分企业使用的是联盟链。联盟链相对来说本身的共识算法是比较确定性的,这些算法的性能都比较高。感兴趣的可以关注腾讯云区块链的公众号,里面会有一些技术方面的讲解。

Q:同一个知识产权出现不同的联盟链怎么办?多个联盟链间的时间如何同步?

A:在区块链当中没有时间的概念, 每一个上链的数据都要有一个可信的时间戳和数据绑定。这个时间戳是国家授权中心、国家法律认定的。只要链上的数据都有可信的时间戳,那么时间也就是可以比较的。

Q:目前已经存在电子存证,那么区块链存证是否还有必要性?

A:在区块链诞生之前是有一些电子存证平台的,他们的存证方式和技术原理,基本也是用到了数字签名技术和非对称性加密等技术。这类技术会有两个问题,第一就是无法实现不可篡改,被篡改后无法找回原始的数据。而区块链存证实现了防篡改,这是一个本质的进步和不同。

第二点就是时间戳。传统的对某个信息做一次哈希、做一个签名就会成为一个点,他无法对这个信息或者点进行叠加,而是会关联为另一个信息,这些都是可信不可篡改的。以前的电子存证如果理解为搬运东西,是从a到b的手动搬运,而现在就是一个流水线系统的搬运。

传统的电子存证是中心化的,靠单一的一个机构进行背书,所以中心化作恶的风险还是存在的。而区块链保证了一个制衡和可信。

「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公众号回复“在线沙龙”,即可获取本场分享PPT~

本站文章资源均来源自网络,除非特别声明,否则均不代表站方观点,并仅供查阅,不作为任何参考依据!
如有侵权请及时跟我们联系,本站将及时删除!
如遇版权问题,请查看 本站版权声明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海报
区块链不好落地?腾讯云用区块链做了这些事
第一类是利用能量。比如人类发明了火、发明了轮子、内燃机、原子弹,得以对能量进行进一步的处理,让我们能够支配的能量越来越大。另一类技术是我们对当前的数据和信息进行...
<<上一篇
下一篇>>